一鑫皮革:从外贸车间到本土品牌的“皮艺突围”
营商环境,是滋养市场主体的“土壤”,是驱动经济腾飞的“引擎”。在厦门这片充满机遇与活力的土地上,民营企业恰如点点星火,以蓬勃的生命力点亮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版图——它们是吸纳就业的“稳定器”,是科技创新的“先锋队”,更是激活市场活力、丰富经济形态的关键力量,为厦门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。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》的颁布实施,为民营企业的成长送来“及时雨”。这部法律以制度之力破除发展壁垒,以政策之暖筑牢保障根基,让公平、透明、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成为常态,不仅驱散了企业发展中的顾虑,更点燃了创新创造的热情,让无数民营企业家得以心无旁骛闯市场、谋发展。
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,我们推出本系列新闻报道。我们倾听民营经济从“蹒跚起步”到“稳健奔跑”的成长故事,记录它们在法律护航下突破瓶颈、攻坚克难的奋斗历程——无论是从“无”到“有”的创业初心,从“小”到“大”的转型智慧,还是从“弱”到“强”的跨越勇气,这些故事里不仅藏着厦门民营经济的活力密码,更能为更多小微企业提供可借鉴的经验、指明前行的方向。
东南网9月26日讯(本网记者 邹玒 文洁 李奇 陈淼淼)皮带是不少人日常穿搭的“质感担当”,在厦门同安,有一家一心只想把皮带做好的企业——一鑫(厦门)皮革制品有限公司。走进企业厂区,生产车间里机器声匀速运转,工人正手持量具仔细检查皮带缝线;展厅内,按时间线排列的皮带样品静静陈列,从早期的基础款到如今融入设计巧思的款式,每一件都镌刻着企业多年的“皮艺”坚守。
自2005年扎根皮革行业以来,这家以“专”立足的企业始终聚焦皮带细分领域,将“厦门造”送往全球市场,如今更带着出口级品质底气转向国内,开启“全球+本土”双线新征程。
“你看这款2006年的皮带,是我们早期出口欧洲的经典款,当时靠着厦门的产业链优势,很快打开了市场。”在一鑫皮革展厅,外贸经理张鑫指着展柜里的样品向记者介绍。2005年,中国入世红利持续释放,欧美市场对皮革制品需求旺盛,而厦门作为海港城市,成熟的皮革五金供应链、高效的物流体系,以及完善的产业配套,为企业“出海”铺就了快车道。
“当时选择外贸,一是看中全球需求红利,二是厦门能帮我们守住成本与质量底线。”张鑫回忆,企业起步阶段便依托本地供应链快速响应能力,从牛皮选材到缝线工艺都严格把控,首批出口欧美订单顺利交付后,“厦门造”皮带逐渐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。
而厦门港的物流效率与海关“提前申报、货到放行”等便利化政策,更成为企业外贸业务的“生命线”,大幅缩短通关时间、降低运营成本,为其后续20年深耕外贸打下坚实基础,逐步成长为厦门外贸皮革制品领域的代表性企业。
“早期我们就是‘按图生产’,客户给设计稿,我们负责加工,很被动。”在一鑫皮革设计工作室,设计师正对着画板修改皮带扣样式,张鑫坦言,全球市场审美迭代快,单纯代工迟早会被淘汰。为突破困境,企业果断组建专业设计团队,从OEM(原始设备制造商)向ODM(原始设计制造商)转型。
如今走进设计工作室,桌上摆放着头层牛皮、金属扣等样品,设计师们会根据欧美、日本市场趋势,自主研发兼具实用性与美观度的款式。
转型不仅让企业掌握了发展主动权,更沉淀下过硬的品质把控能力——在生产车间,记者看到每一条皮带都要经过拉力测试、耐磨测试等多道检验,“出口产品要符合欧美环保标准,这对我们来说是常态,也为后来做国内市场攒了底气。”张鑫告诉记者。
“国内年轻人想要好材质,又不想为大牌溢价买单,这就是我们的机会。”公司内贸销售经理施雅韵说,企业调研发现国内新中产对皮具需求愈发理性,“高品质、高性价比”市场存在空白。而一鑫皮革20年为欧美一线品牌代工的经验,恰好能填补这一空白。
在时下年轻人流行的社交平台上,企业也开始通过短视频、推文等方式推广自有品牌,吸引了不少顾客,优质的产品更是让不少人成了“回头客”。在评价中,“自用很好”“品质放心”“给朋友也送一条”等反馈,更是让“出口品质、国产价格”的定位已获得不少消费者认可。
施雅韵说,新款皮带与外贸产品“同源同质”——同样选用头层牛皮,同样经过精细打磨,设计上却更贴近国内年轻白领审美,“比如这款简约款,我们简化了装饰,更适合日常穿搭。”施雅韵拿起样品说。依托厦门政策支持,企业还获得了技术研发补贴、品牌建设奖励,快速推进国内市场布局“。
“厦门的产业链和政策,是我们敢闯敢试的后盾。”张鑫表示,未来企业将“两条腿走路”:以外贸为“基石”,继续深耕全球市场;以国内市场为“新引擎”,聚焦新中产人群。在企业展厅,“厦门匠心”四个字格外醒目,“无论是外销还是内销,我们都想打好这张牌,希望以后大家提到高品质皮具,就想到中国厦门制造,想到一鑫皮革。”张鑫的话语里,满是对未来的期待。
多年来打磨外贸订单,给企业镀了层“硬壳”——那些关于皮质、工艺、环保的标准,成了今天一鑫做本土品牌的“底气”。而转身向内时,他们没有丢掉外贸的“本分”,反而把“出口品质”拆成消费者能懂的语言。更有意思的是“厦门基因”的加持:港口让它能轻松对接全球,城市的开放气质又帮它理解本土消费者的需求。所谓“全球化”,从来不是单向输出,而是像这样,把在世界舞台上练出的本事,变成服务本土的能力。这或许就是老企业的新活法——既要仰望全球市场,也别辜负家门口的机遇。
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(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/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)证号: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(闽)字第085号
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(署)网出证(闽)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-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(闽)-经营性-2015-0001
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,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,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
职业道德监督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线)举报邮箱: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: